嗨我是阿台,從上一篇 「從學渣到學霸?高考食品技師與研究所上榜的讀書秘密」中跟你分享了關於讀書考試的歷程應該怎麼安排,讀書計畫的半年321是什麼?
還沒看過的話,建議先到這邊看完再回來看唷(✨學霸計畫上集:從學渣到學霸?高考食品技師與研究所上榜的讀書秘密)
這篇要接著來跟大家分享「怎麼做好筆記」以及「怎麼運用筆記加深知識的記憶」,準備好我們就開始吧!
製作一本屬於你的答題模板筆記
為什麼你該擁有一本自己的筆記?
試著回想以前考試的經驗,不論是聯考、學測、或是指考、甚至是各類檢定考試,考試前補習班的工讀生都在發什麼東西給你?
沒錯,就是重點整理。
考前發的重點整理當然很有幫助,但那終究是別人幫你整理出來的東西。
並不是說別人幫你整理的東西不好,而是這絕對比你自己整理出來的筆記效果還差。
差別在於,補習班老師或是坊間書籍幫你整理出來的是「他們的脈絡」,你只是藉由「輸入」的方式吸收資訊效果有限。
間隔複習X(輸入+輸出)=內化知識到長期記憶區
只有將自己理解後的知識(輸入)釐清整理後,重新歸納成自己的筆記(輸出),並間隔複習才能真正將所學到的東西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庫與長期記憶。
好的筆記必須具備哪些要素?
上一篇有跟大家簡單先分享過,一本好的筆記一定具備這幾個特點:清楚、條列式、表格化與圖像化
清楚
所謂的清楚是指邏輯語意通順、沒有多餘的贅字。 畢竟這個筆記可是到時候要陪你上戰場的,當然要盡量去蕪存菁才對吧?
條列式
條列式可以幫助你快速把資訊分類,幫助記憶。
不太懂嗎?看看下面哪一種筆記你覺得會更快速地閱讀與幫助記憶呢?
課本敘述:腸炎弧菌對酸敏感,最適生長 pH 值為 5.0~9.0。具嗜鹽性,於2~5% 氯化鈉 (NaCl) 溶液中生長情形良好。適合的生長溫度為10~42℃,而以30~37℃ 生長情形最佳,可在 10~12 分鐘繁殖一倍。也就是說,食物只要經少量的腸炎弧菌汙染,在適當條件下,很快就會達到致病程度。 因此臺灣近十年來食品中毒的原因菌中以腸炎弧菌發生率最高。而腸炎弧菌本身並不耐熱,在60℃ 經 15 分鐘即易被殺滅,故在食用前應充分加熱煮熟。此外,本菌對低溫也非常敏感,在 10℃以下不但不生長且易致死。 因此,煮熟的食物應保存於至少 60℃以上,或者迅速冷藏至 7℃以下,以抑制腸炎弧菌的生長。
如果直接把這個東西寫進筆記想必你之後複習會發瘋的。

所以我們要把這些又臭又長的資訊先轉換成條列式:
- 腸炎弧菌
- 基本生長特性
- 對酸敏感,最適合生長的酸鹼值 (pH) 為5~9。
- 具嗜鹽性,於2~5% 氯化鈉 (NaCl) 溶液中生長情形良好。
- 適合的生長溫度為10~42℃,而以30~37℃ 生長情形最佳。
- 在環境適宜的食品中每10~12分鐘即可增殖一倍。
- 預防方法
- 60°C 15分鐘以上即可殺死→食用前應充分加熱煮熟
- 10°C以下不易生長且容易死亡→冷藏至 7℃以下
怎麼樣?簡單清楚多了對吧?
表格化、圖像化
許多學習書中都有告訴我們,「人類是視覺動物,圖像化更能幫助記憶思考」。
把資訊表格與圖像化絕對是最重要的一環,我們大腦在回想的時候都是以塊狀、圖案、圖片的方式在記憶的。
不會融會貫通?因為你的筆記無法跟你互動
常常在複習筆記的時候,讀到第四章的某個單元,就突然想到好像在前面某個單元有出現過,但是卻花了很多時間在找尋那個知識點的位置。
我只能說:這樣太浪費時間了。
什麼是互動式筆記?
對我來說就是可以透過筆記本身來達到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或是你與筆記之間的連動。
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一樣以食品微生物的筆記為例:

你在這份筆記中有看出什麼端倪嗎?
在這簡單的半頁A4筆記中你可以看到的內容可能有:乳製品有關的微生物介紹,主要介紹巴氏殺菌所需要殺死的牛奶中的四大病原菌。
又分別是 Mycobaterium bovis、Coxiella burnetti、Brucella spp.、以及 Salmonella spp.
只有這樣嗎?
.
.
.
好,或許你注意到了,我還在部分文字旁邊加入了「頁數」。
而這個連動的 page,就是互動式筆記的關鍵。
我們來標題連動的第10頁寫了什麼內容:(頁數在左下角)

OK 聰明的你應該發現了,為什麼要連動到這頁?
在很前面的筆記中我有整理了有關巴氏殺菌的內容,並且因為市面上最常見的巴氏殺菌(也是課本最常舉的例子)就是「牛奶的巴氏殺菌」,也因此我早早就在前面寫過需要殺死的四大病原菌了(也就是筆記底部藍字的部分)。
這時候當我讀到乳製品有關的微生物介紹時,因為有頁數連動的關係,我可以馬上翻到第十頁去做巴氏殺菌相關的複習。
或是當我後續在複習整份筆記時,我讀到第十頁的巴氏殺菌後,就會看到我有標註過第51頁的連動,可以同步翻到後面去複習詳細的病原菌相關知識。
在你的筆記中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超連結,不斷來回複習就可以快速地達到融會貫通。
這就是我的筆記裡面最強大的秘密了。
靠著在寫筆記的同時大量的夾帶互動連結頁數,真的可以幫助你在後期複習的時候節省非常多時間。
最後幫你統整一下做筆記的流程。
互動式筆記的製作流程
- 先幫筆記本編頁碼(如果原本沒有的話)
- 讀完某章節後(讀完課本或上完一堂課),將知識點條列式的整理出來
- 把相同類型、比較類型、步驟類型的知識點用表格、流程圖、圖像化的方式呈現
- 檢視你寫完的筆記,在標題或文字敘述旁邊加上與它連動的頁碼
- 翻到該頁碼確認,並同步標註頁碼回去,讓兩邊知識互相連動
延伸學習:幫助自己讀書時深化記憶的方法
回想學習法 Active Recall
只要有看過教你讀書相關的影片或是書籍,你一定對於 Active Recall 的方法不陌生。
「在每天晚上睡覺前,花個五到十分鐘,回想一下今天讀了哪些內容。」
然而如果你是第一次回想的話一定會發現:「我怎麼什麼都不記得…」
這是很正常的,我們的大腦忘掉的速度很快。
即便你已經透過輸出加強記憶了,你還是得透過「主動回想」來提取這些記憶,在提取的過程中大腦會瘋狂地搜尋在你小腦袋中的資料,如果它順利搜尋到了,那這個記憶就會比剛才更加深化在腦中。
這邊也推薦一個很方便的回想方式,運用免費的筆記資料庫軟體「notion」就能做到。
第一次知道原來 notion 可以用來整理讀書筆記時,說實在我並不驚訝,直到我看到這部影片。
Scott 本身就是一個建中畢業、接著讀醫學系的高材生。
而他在這個影片中分享了如何用 Notion 這個軟體打造出高效的互動學習法,是個很能幫助自己記憶的方法,非常推薦你花幾分鐘好好看看。
(我們就是要跟厲害的人學習厲害的讀書方法嘛!)
間隔複習法 Spaced Repetition
相信你讀書讀了這麼多年,應該對遺忘曲線也不陌生了吧。

如果你沒有進行間隔複習,才過一天的時間你就會忘記昨天學習過的將近三分之二的內容。
還記得一開始提到的公式嗎?
間隔複習X(輸入+輸出)=內化知識到長期記憶區
輸入跟輸出只是加成罷了,真正能達到倍速成長的其實是「間隔複習」啊!
所以我在每次要進行新單元的筆記製作前,我一定會花個15~30分鐘來複習之前整理的筆記。
也就是用 Active Recall 的方式來回想,想了1分鐘還是忘記我就會看一下內容,再馬上蓋起來繼續回想,不斷地刺激大腦在這時間去提取記憶。
只有透過間隔複習,才能對抗我的天生的遺忘特性,將知識內化成長期記憶區。
當然你可能會問我,如果每次寫新筆記時都要複習前面寫過的筆記,這樣不是會越花時間越多嗎?
答案是:完全不會。
因為如果你真的有照做,每天都用回想法來複習筆記內容,你之後就會越複習越快,因為東西你已經滾瓜爛熟了。
結果這篇不知不覺打了滿多內容的,希望透過今天的文章能讓你徹底了解了怎麼做出一份有效的筆記。
如果反饋不錯的話,就加碼來說說我覺得各科目的準備方法及適合的書籍有哪些吧!
(參考書推薦評比)
有任何讀書與考試相關的問題也歡迎透過粉專私訊我們喔~😉
食話食說是個以食品科學為核心的知識與資訊分享社群平台,我們成立的宗旨,就是希望你能「用最輕鬆的方式來獲取食品的相關知識。」
👉🏻延伸閱讀 關於我們:品牌介紹與合作方式
歡迎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及 facebook粉絲專頁